王诗乐:从哈佛到万科的奇幻漂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万科于2016年重启海外高端人才招聘,取春暖花开之意,第一期春字班已经在海外招募到多位顶级商学院MBA。他们为何选择万科?哈佛商学院MBA王诗乐讲述了她的故事。
2015年3月接到哈佛商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毕业后想做什么,我会十分肯定地回答: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毕业后会去万科,我大概会觉得是天方夜谭。毕竟当时我对中国房地产企业一无所知,对万科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房子好、物业好的层次上。
刚开始万科来招聘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毕竟每年来哈佛商学院招聘的企业众多,其中不乏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等,也包括很多国内一流的企业。万科在众多企业中比较低调,外加房地产行业与如火如荼的科技行业相比,行业前景并没有那么被看好。最开始我对万科感兴趣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哈佛商学院两位校友孙嘉和刘肖在其中发展良好。
一切的转折还得从万科为候选人安排的回国一周的见面之旅说起。当第一次得知万科的面试流程要我们抽出一周的时间飞回国去见各位万科高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太麻烦了,要花费候选人大量的时间,还不确定是否能拿到offer。但如今回想起来恰恰是这趟回国之旅让我真正认识万科,在我最后的决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程安排得紧锣密鼓,刚下飞机,时差还没有倒,我们一行人就顶着倦容和大大的黑眼圈与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一起共进晚餐。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见王石,之前他来哈佛时有过一面之缘,但这么近距离地和他一起共进晚餐,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小激动和忐忑。时值2016年10月底,万科股权事件依然扑朔迷离,我完全没有想到王石百忙之中还会抽空与我们一群年轻人见面,即使见面我也以为整顿晚餐会在低气压下度过。然而并不是!
▲右二为本文作者王诗乐
王石当晚心情愉悦,淡定坦然。大部分候选人都很关心股权事件的走向,但谁也没有直接向他问起这个问题。然而他仿佛猜透了大家心思,主动提到:“无论股权事件结果如何,大万科都会是很好的发展平台,因为万科的文化渗透在每个万科人心中,经过了数十年的沉淀,万科的文化并不会因为管理层的变动而变动,也不是谁想改就可以改的。”他说了很多,我记下的并不多,但他的淡定,他对万科文化和未来的信心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一刻我想起了哈佛课堂上众多经典案例:很多世界百年企业,如迪士尼、可口可乐,之所以屹立不倒,不是其产品、不是其战略、甚至不是其领导层,而是其代代相传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难以模仿的竞争力,这是一种聚合人心的凝聚力,这是一个企业持久的生命力。
餐后王石赠送我们每人一本《大道当然》。我其实并不十分热爱阅读,但当天晚餐后我顶着时差如饥似渴地读了大半本,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想要更多地去了解万科,想要去万科走过的峥嵘岁月看一看。
书中两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在上世纪很多中国企业进行多元化做加法的时候万科有勇气做减法,成为专业化住宅开发商并越做越大。我一直认为做人和做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其让世人在缤纷的乐曲中迷失,不如用一首主旋律征服所有。另一段是王石在自己年富力强时辞去总经理。在学校研究企业家领导力时,有一条标准就是该领导人离开了,组织是否能够持续成功。一个成功的领导人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能够在离开他的情况下依然持续成功。从这个角度来看,万科无疑是成功的。
接下来一周,我们一行人辗转深圳、杭州、上海、北京四大城市,先后见了万科多位高管。每一次见面我们都从万科聊到房地产甚至聊到人生,每一位高管都有着自己鲜明但迥异的个性,但每一位高管又极其统一地诠释着万科阳光透明的文化,让我时时刻刻感受着万科这个平台的包容性,感受到万科文化确实深入到了每一个万科人心中。
有一种说法是要看一个企业的文化,最好的方法不是与其高管聊天,而是在一线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观察。我们在上海参观七宝万科广场项目时已是晚上,10月的上海夜晚挺冷,但介绍的万科一线员工热情高涨,满怀自豪感地详细阐述每个细节。其中一位万科10年老员工说:“大学毕业就加入了万科,时至今日想起觉得是自己人生做得最正确的决定。”那一刻我想起孙嘉的分享:“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一家怀揣梦想的企业,一个激情燃烧的团队”。第一次我对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怀疑:或许私募股权投资不是我该走的路。
与万科总裁郁亮的早餐会让我真正下定决心。那天早上,郁亮准时到了。“说好了8点半就不要太早带他们过来,这样让大家等多不好。”他观察到我们一行人似乎等了一会儿,便和工作人员叮嘱了一句。很少有领导关心是否浪费了下属的时间,大部分领导只在意下属是否准时,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尊重:你和我的时间同样重要。
早餐上,我们畅谈国际局势、行业发展、万科未来。我此前对房地产行业理解狭隘,实际上转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万科有着良好的行业延展性,在众多领域有着大量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万科迎来了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你对中国未来宏观经济怎么看?”我们提了另一个问题。
郁亮回答:“盲目乐观”。在国内外,对中国经济乐观、悲观论调常有,但“盲目乐观”还是第一次听说。郁亮解释:“很多时候聪明人都在判断大势并据此趋利避害,但很少有人在埋头实干,我更愿意脚踏实地干实事,而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去揣摩中国经济走势,无论有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因此我对中国经济是盲目乐观。”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们这群所谓“精英”花了大量时间去分析判断大势,期望在准确的判断下做出最有利自身的决定,有时甚至在投机,我们心心念念要顺势而为,又有多少人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实打实地做事,又有多少人有勇气有魄力去逆势而为呢?如果所谓“精英”都只在趋利避害,我们又能期望谁去力挽狂澜呢?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分析,却花了太少时间去改变!
万科高级副总裁刘肖谈及他加入万科多年的感受时说万科是“highly relevant”,中国有太多的挑战,有太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房地产、城镇化建设、养老、教育、物流,这一切万科都有着独特的机遇和能力去解决、去改变。我想起哈佛商学院的使命:“We educate leaders wh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或许万科便是我们去实现变革的舞台,让我们成为那个“highly relevant”的人,去改变、去创造,正如甘地所说的“Be the change that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选择万科代表着和大部分同学聊起毕业去向时,不会有那些听到Blackstone、Google时羡慕的眼神,不会有成堆的师弟师妹追着求教取经,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当我拿起笔签字时,一切变得非常简单:这一次我不想去分析去判断,这一次我不需要大家的羡慕,这一次我甚至不需要所谓的“成功”,这一次我只想脚踏实地去改变。